《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登我校教師理論文章:分眾教學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1年03月22日第5版
分眾教學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
鄭丹群 周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引領作用,。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在研究和改革的助推下,,建設成效明顯,,高質量的思政課教學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作用愈加明顯,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高校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特點
按照教育部建設標準,,思政課的班額一般不應超過100人,。但是由于師生比的限制等原因,各高校仍普遍以大班教學為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痛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師生互動交流不足。師生的充分交流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點,,而教師的控制能力是影響師生交流的重要因素,。雖然多數(shù)思政課教師已注重使用多媒體和信息手段,將傳統(tǒng)課堂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但班級規(guī)模的擴大增加了課堂控制的難度,,限制了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忽視了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發(fā)展特點,,抑制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
第二,課堂有效反饋缺失,。及時深入的反饋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可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展開。在超過百人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很難給予每一位學生足夠的關注,,這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無法及時掌握與解決不同學生產(chǎn)生的疑問和困惑,。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的參與感,、活躍性表現(xiàn)出態(tài)度分化趨勢,其知識獲得感,、價值認同感等方面也相應出現(xiàn)偏差,。
第三,課堂賦權體系失衡,。教育賦權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權利分配恰當,是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面對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專業(yè)、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大班授課形式極易產(chǎn)生教師向學生一味灌輸?shù)睦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不到有效觀照和回應,導致學生感受不到學習樂趣,甚至形成逆反心理,,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引入分眾教學模式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在不能改變大班教學的現(xiàn)狀下,,要解決上述問題,最根本的是要科學分析和有效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特點,,應學而教,,教以促學,凸顯學生個人需要和興趣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當前“00后”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體,,整體上呈現(xiàn)開放、獨立,、自信,、務實的鮮明特征。這種群體特征反映到學習上,,則表現(xiàn)為學習動機的功利實用化,、學習內容的問題導向化、學習方式的團隊合作化,、學習渠道的網(wǎng)絡多元化,。
“分眾”最早出現(xiàn)在傳播學中,即面對不同傳播對象以不同的方法傳遞不同的內容,。分眾教學模式就是應用這一原理,,針對當代大學生學習特點,在教學理念,、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一項嘗試。它的最大特點是,,基于教育賦權理論,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問題,、課堂、實效三個層級,,在教師主導下開展多維互動,,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高校思政課分眾教學模式,旨在建立一個以問題和績效為導向的,、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采取不同教學方法的多層級立體化教學模式,。它圍繞“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工作起點,,以分眾教學為工作手段,,以專題教育為實施路徑,以團隊協(xié)同為工作支撐,,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鮮明體現(xiàn)了思政課教學的本質特征,。
“三守三創(chuàng)”追求教學之效
分眾教學模式是方法要素上的守正創(chuàng)新,,是辯證唯物主義運用于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生動體現(xiàn)。
守教育主體之正,,創(chuàng)教學理論之新,。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是思政課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分眾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發(fā)揮能動性,,掌握先進教學理論,對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進行研究,,實現(xiàn)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tǒng)一,,使課堂教學在師生雙向良性互動中進行;要求教師在開展面向所有學生的教學行動之前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搜集學生思想認識方面的困惑與疑問,,為面向同質問題的小眾群體教學和面向優(yōu)秀學生的朋輩引領教學做好準備。
實施思政課分眾教學模式,,可以在通識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邀請多個講師進行專題授課,依據(jù)不同興趣和學習層次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眾群體,,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教學體系,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最大程度關注學生個體需求,,達到學習效果的提升。
守理論觀點之正,,創(chuàng)教學實踐之新,。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是思政課創(chuàng)新的基本依據(jù)和理論支撐,。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是思政課實現(xiàn)知識傳授、資源挖掘與內容創(chuàng)新的根本所在,。
實施思政課分眾教學模式,,教育賦權十分重要,其要義是通過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教和學兩種行為的積極互動,,形成學生積極參與并共享課程資源的教育生態(tài)。在此基礎上建構的分眾教學模式,,優(yōu)化了教學活動中教和學兩個行為的交互關系,,改進了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以理論教育為主、思想滲透為輔的教學模式,,促使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降低了學生的思政教育心理壁壘,,促進其真正地融入學習活動中,,主動建構起個性化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最終實現(xiàn)深度學習和真實學習,。
守教育方法之正,,創(chuàng)教學手段之新。教學方法是針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特征而使用的一系列由教學形式,、步驟,、手段、技巧等構成的有機系統(tǒng),。
實施思政課分眾教學模式,,教師起根本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更新教學理念,,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并進行深入的理論挖掘,實現(xiàn)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足夠的理論深度解答學生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更需要深入掌握和靈活運用分眾教學模式,,做好頂層設計,,不斷總結實施過程中的經(jīng)驗并做出改進,在學生情感認同的基礎上開展互動式和民主化教學,,保證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教育賦權理論的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分眾教學模式研究”(19VSZ06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媒體鏈接:http://ex.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22_5320529.shtml